文/张克良
2023年9月10日下午3时,我和老伴及女儿红叶一行三人从芷江乘直达西安的飞机,历时1小时45分钟到达西安机场。随后转乘西安至甘肃敦煌的飞机,历时2小时45分钟也平安到达敦煌。走出敦煌机场,已是万家灯火。
我女儿在出发前就做好了旅游攻略。借助网络,在敦煌当地联系好了一辆小车,司机姓马。以租车自由行的方式,开启了大西北游。同时还在网上预定好了敦煌等地的食宿,规格为四星级。一到敦煌,小车司机马师傅早就在机场旁等候,我们刚走出机场,他就把我们接到小车上。
小车载着我们开了约半个小时,就来到一个小河滩。河滩上有许多饭馆、酒店,其规模不相上下,彼此距离不过十米。虽是河滩,但灯火通明,往来小车络绎不绝,到处都有人影晃动,马师傅把我们带到提前预定好的隆丰酒店。待我们收拾停当,马师傅招呼我们,离开酒店,坐小车直奔河滩的另一方向,说是要去那儿看一场电影和一场演出。还说,凡到敦煌的游客这是必看的,也是大家公认最好看的。地点:河滩下方的地下室。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沿着一米高的地下通道,只拐两个弯,就到了地下演出场:好大一个地下放映厅,能容几千人!里面灯火通明,中间一个高台子,台子上的放映设备都已准备好,只等时间到。我们先看电影,影片通过讲述敦煌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元素,向观众展示了敦煌独特的魅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五彩斑斓的壁画和生动传神的一尊尊彩塑,以及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观众对敦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画面色彩鲜艳,场面雄浑、壮阔,镜头高清逼真,给人印象十分深刻。看完电影,工作人员引导我们,从地下影视厅又转到另一个更大的地下演出厅,观看大型歌舞剧《又见敦煌》。如果说,上一场电影是游客必看的,那么接下来的歌舞剧《又见敦煌》是游客最爱看的。它没有刻意的布景,也没有精心布置的舞台,只是随着场地的转换,充分利用场地的简陋设施,如几张长条凳、几张方桌子,搭建起几个临时舞台,就这么一个接一个地演下去。表演时,情节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人物一唱一和,动作一腾一挪,演得自然大方,效果奇好。看时,真令人目不暇接、目瞪口呆。情节上下衔接,天衣无缝。演出效果、收益十分惊人。一天之内:上午两场,下午两场,晚上两场,一天六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一场以三千人计,一天一万八千人左右。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往返循环。尚且又是同一题材,同一内容,为什么能如此长盛不衰,长演不腻。不能不让人赞叹:敦煌人创造了人间又一奇迹!具体情节是:歌剧《又见敦煌》是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该剧通过敦煌壁画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演绎了一段关于敦煌的感人故事,它有旅游演艺无冕之王的美誉。总之电影和歌剧两部作品都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向观众展示了敦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9月11日上午我们爬鸣沙山,下午游莫高窟。甘肃敦煌属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鸣沙山是祁连山脉里的一个支脉,位于三危山的南面。三危山和鸣沙山是敦煌市附近的两个自然景观。相传,三危山原本是一条青龙,鸣沙山原本是一条黄龙。一天,黄龙来到敦煌,看到这里的庄稼茂盛、瓜果飘香,便野心勃起,施展淫威,喷吐黄沙,刮起黑风,试图破坏这里的环境。碰巧,玉皇大帝的三女儿在月牙泉洗澡,她将黄龙的恶行上报给了天廷。玉帝听后非常生气,命令东海的青龙去征服黄龙。二龙相遇后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从空中杀到地面,再从地面杀到天空,大战了七七四十九天。青龙是条水龙,不能久离大海,经过这么多天的战斗已经干渴难忍,于是它选择在东面歇息。黄龙见到青龙力不从心,打算趁机向东逃走。青龙见状,用尽全身力气飞身去挡黄龙。两条龙都因为用力过猛而撞死在地上,黄龙躺在南面变成了鸣沙山,每当大风刮起,沙粒会发出雷鸣般的吼声;青龙躺在东面变成了三危山。三危山是一座青褐色的石头山,而鸣沙山则是由黄色的沙子构成的山。三危山和鸣沙山共同构成了敦煌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增添了敦煌独特的自然魅力。
敦煌鸣沙山的主峰海拔高1715米。这里终年少雨,草木稀少。因此爬山前,必要的准备工作还是要做的:一、要备好足够的饮用水,防晒用品太阳镜、遮阳帽等。如中途出现头痛、气喘等,就要注意高原反应的症状了,因为这里地处荒漠、天气干燥。二、要买一双防沙子灌鞋的长靴,尽量避免脚部受伤。因鸣沙山沙丘陡峭,容易滑倒。三、要佩戴好口罩。因这里容易起风,且此地风沙较大,较强劲,飞沙走石,容易刺激呼吸道。
穿好长靴,捆绑好鞋带,准备就绪后,我们来到鸣沙山下。只见一条灰色的、长长的软绳样的梯子,从半山腰上,顺着沙坡垂直挂了下来。近前一看,梯子的两端,用麻绳紧缠着铁链,中间横着的,是结实的、尺多长的木头,木头的两端系着铁丝,铁丝紧紧地捆扎在铁链上,与长梯形成了一个结实的整体。我穿着长靴在脚下的沙山上紧踩了两下,觉得还行,就迈步向前走了几步,还真有点吃力。看我身旁其他人登山,仅向上爬了几十步,就身不由己的都把脚收进来,然后踩在木头软梯子上,再往上爬。我跟着他们往上爬。那天我们去得早,太阳出来了,血样红,挺刺眼。天上没起风。我直接踩着沙山向上爬了几十步,觉得两脚灌了铅似的,格外吃力。我赶忙把两脚移到软绳木头梯子上,再往上攀登,感觉轻松多了。我忘了这是在祁连山支脉的鸣沙山上攀登。这里,漫漫黄沙,寸草不生。在这样的高海拔山上登攀,我知道,艰难风险是存在的,但我坚定信念,我不怕,决不退缩。我反而兴奋起来:我努力地踩着绳梯,不停地向上攀登。爬着爬着,我感到体力不支。每爬一步,我按住双腿,很吃力。渐渐地,我两条腿都很难抬得起,出气也粗了起来。我抬起头,向上看:在我前面爬山的青壮年男女,已纷纷放慢了速度,喘气声大起来,抱怨声多起来,但他们仍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但没过多久,从上面传来多起滑倒声,或重重地连人带着行李,滚下几丈远的哎呀声,或因山势陡峭,摔折了腿脚的呼救声。好在大多数游客自带有药品,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攀登的速度明显放慢了不少,再接下来,有不少人干脆一屁股坐了下来,不爬山,停下来休息休息、补充体力。见前面的几个人坐下、不爬了,我一下子象泄了气的皮球,不想登山了。原来的斗志勇气全无,我也顺势一屁股坐了下来。我们爬的这座鸣沙山,前面说了,主峰海拔1715米,我大概只爬了三分之一。我想:我已不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已过了敢拼、斗狠的年龄段。如果我继续登攀,中途身体发生了意外,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她们母女二人怎么办?我会害她们的。再者,即使我能向上攀爬二十米,三十米,我体力消耗殆尽,接下来的行程,我能继续吗?我开始犹豫迟疑了。在我思考、止步不前的时候,山下黑压压的一大片人,分两批次开始登山了。我坐在山上往下看,只见下方人头攒动,腰身扭动,屁股摆动,他们正一个劲地直往上爬来。这批人仗着人多势众,气势旺盛,吆喝着直往上登爬。他们齐心、协作精神好,你帮我扶。沙山虽陡峭,易滑倒,但他们互相鼓励,彼此相帮,他们坚持登攀了约二十分钟,有个游客,在我的左侧,她突然失声大叫了一声:“不好了”。话音未落,就连人带行李,从上往下滑倒,翻滚,达丈多远!原来这个女游客,坐的是高坎,坎下是个深沟,好在她行李先滑下,垫在沟底,把她堵住了。在我的右侧,有个打头阵的,已爬到我的上方,在距我8--9米处的半山腰上,他停下脚步,嘴里喘着粗气,直喊:“这个沙山,真难爬。我不想把命丢在这里。我到这里算了,我要休息了,不爬了!”从他们彼此打招呼的口音来判断,这伙人多为上海人,少数是杭州人。领头的人一泄气,后面的纷纷响应。一个接一个在半山腰上坐了下来、不爬了。他们休息不到十分钟,领头的又一声大喊:"撒!返回!"他们闻声呼朋唤友,高声吆喝着下山去了……。据从鸣沙山顶、抵达终点站后返回的人说:“别看鸣沙山顶,只剩10米、5米的。那最后的10米、5米,爬起来,真是太难了。古人说:难于上青天,一点不假!”
我老伴体质特好,我女儿红叶是个登山爱好者。我老伴先行登顶。我老伴不断鼓励女儿,高声喊“加油!”在母亲的助威声中,我女儿红叶也登上山顶,并拍照留念。
从鸣沙山下来,我们来到山脚下,近距离观看了鸣沙山下的又一奇特美景:敦煌月牙泉。月牙泉是一处神奇的景观,它位于鸣沙山的环抱之中,因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尽管周围被沙漠所包围,但月牙泉四季积水,清澈如镜,被誉为“沙漠第一泉”。月牙泉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在干燥的沙漠中保持长久的泉水不枯,这一现象被称为“沙漠奇观”。即使在干旱的季节,泉水也不会干涸,并且水质纯净,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有专家认为:月牙泉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地质构造,源源不断的地下水供给等,都可能是形成这一奇观的重要原因。月牙泉因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同时,它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近距离观看月牙泉,只见它四面是浑圆的荒漠沙山,中间低洼处神奇地出现了一泓湖水---月牙泉。
月牙泉的周边长有较高的芦苇和其他几种耐旱的草本植物。月牙泉西南方向的岸边,平坦低洼处,有几栋古朴典雅的楼台亭榭。这些楼台亭榭的门楣上都题有名人字画。阳光下,楼台亭榭与沙漠、泉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远看这些建筑,仿佛是漂浮在水面的琼楼玉宇,给人以奇幻的感觉。去月牙泉的途中,在这些楼台亭阁的一角,即月牙泉的西南边,高高的路坎上的一角,长有几棵树,那树有柳树般粗壮的树干,树干多树杈、枝条浓绿繁密、长形树叶中,结有许多密密的小果子,像颗颗宝石,红红的,红得鲜艳,可爱、亮眼。有个游客,隔老远,就认出是沙棘果。她高声喊道:“这沙棘果结得多好!”
爬完了鸣沙山,游完了月牙泉,沿着来时的车路,往左拐,我们来到了大巴停车场。我们坐上大巴,往西南方向开了十来分钟,就到了我们神往已久,蜚声中外的游览圣地:敦煌石窟。一条自西向东的小河蜿蜒流到此地,它叫宕河,现已完全干涸,河床里满是闪光的石头。大巴车停靠的前面是一道较高的河坎。干涸的河床上,三座半月形的桥墩横亘在宕河上。七、八个粗大的原木搭在桥墩上。乡民用粗大的铁丝、马弯钉固定好,方便行人与游客。我站在桥上,朝四面一望,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是一块极其神异的地方。据莫高窟唐代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有一位名叫乐僧的高僧来到了敦煌东南的宕河泉河畔。这里西面是鸣沙山,东面可见祁连山的支脉三危山。乐僧正在面朝东打坐时,忽见对面的三危山放射出万道金光,他感到此地有神异,于是就在宕河南岸开凿了第一个洞窟,用于坐禅修行。后来有一个叫法良的和尚在乐僧的窟旁又建了一窟。此后不断有人到此营建,到唐代累计已达一千余窟,被称为莫高窟。跨过干涸的宕河,来到对岸。左岸的河滩上有一大块柏树林,这里的柏树长得繁密挺拔,郁郁葱葱,柏树林面积大概百多亩。柏树林后面是村庄。只几户人家,人口不多。村庄的后面是一座座小山,坡度不大,连绵起伏几公里。临河的一面,由于村民在此开凿洞窟,长年累月,小山坡被开凿成一排排洞窟。山顶是漫漫黄沙,寸草不生,这里就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敦煌。
它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这里名胜古迹众多,是我国四大石窟的第一石窟,是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古代彩绘和一尊尊彩塑的始发地。尤其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石窟发现的藏经洞,内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精品。藏经洞浩繁卷轶的大量文献,里面记载着古代宗教、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无限丰富的文化遗产,现已成为今天学者、艺术家、旅游者取之不尽的争相研究的题材,从而激发今人的灵感,创造出今人需要的东西,更好地为国人服务、为全人类服务,被后人喜爱。敦煌石窟的规模相当庞大:共有735个洞窟,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这些洞窟分布在南区和北区。其中南区492个,洞窟是礼佛活动的场所。而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如土炕炕,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绘和壁画。最大的石窟是编号16窟。这是莫高窟中最大的石窟,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石窟。该石窟的规模相当壮观,它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和彩塑,是游客到敦煌必看的景点之一。
莫高窟洞窟南区现有编号的洞窟492个。在半天之内,我们不能一一参观游览。现仅从我游览的洞窟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做简要介绍:我们首先来到莫高窟第275号洞窟游览参观。里面的北壁绘的彩绘是佛祖前世本阇的故事。故事共有五组:1、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2、虔阇梨婆尼王剁肉燃肉燃千灯。3、尸毗王割肉喂鹰。4、月光王施头。施:施舍。即:佛祖前世做月光王的时候,为了救他人,月光王连自己的头都舍弃、不要。5、快目王施眼。快目王为了帮助他人,他自己眼睛都不要了。壁画中的前世佛祖--曾在前世做过古印度国王尸毗王。他乐善好施,发愿盟誓,要救助一切生灵。帝释天考验他,就和大臣分别化作鹰和鸽子。鹰追赶鸽子,鸽子飞到尸毗王身边,希望得到保护。尸毗王不让鹰吃鸽子。鹰说:"大王要救鸽子,我就得饿死,为何我就不能得救!"尸毗王决定用自己身上的肉喂给鹰吃。鹰又说道:“我不多要,只要与鸽子等重量的肉就可以了。”于是就有了南面壁画中所绘的彩色画面上的内容:画中的佛祖前世曾做过尸毗国王。只见他强忍痛苦,但仍端坐在座椅上,让手下侍仆端盆持刀割他的肉,而另一侍仆掌着称,称割下肉的重量。尸毗王这种乐于行善的义举和发愿盟誓:要救助天下一切生灵的至善至德,赢得周围的老百姓、大神和众多飞天神仙的一致礼赞和拍手夸奖、赞扬!
莫高窟第321窟里的飞天,可以说是初唐飞天的杰出代表。该窟从正壁开一道敞口佛龛。里面塑一尊佛像,两尊弟子像,两尊菩萨像,两个大力士像。这些塑像都被后人重修了,但壁画保存完整,仍是初唐飞天的杰出代表、原作。佛龛顶部,画出了天宫的栏杆、內墙。沿着这些栏杆、内墙是一群身材出众、姿态优雅的天神,来供奉这些天官、菩萨。这些天神,或无拘无束,或优雅悠闲逍遥,或凌空散花,或微睁疑惑的双眼,朝下方看人间的万千世界。蓝色的背景,很好地衬托了人物的心境。佛龛上部同样用深蓝色画出天空,在靠近佛背光的地方有株菩提树,在菩提树的前面画出两组飞天天神。右边的手托花蕾,左边的手自然摊开。风中舞动的长裙衬托着天神柔软的身姿,加之长长的飘带,随风疾舞,天神更加显得俊朗迷人!左边的天神与右侧的天神一一相对,都做同一姿态:俯下身子,向下飞来。或一手拈花,或一手散花,两组天神,是那样的自在悠闲。每一条飘带,每一个动作,是那样的超凡脱俗,轻盈绝尘。画面中就象笼罩着一层紫雾般的薄纱,使得全画愈加显得神异、诡秘,令人为之神往!
敦煌莫高窟半天的游览参观,这里的阳光灼热异常,气侯干燥难耐,加之游览的方式是走马观花,更恰似蜻蜓点水,只游览参观了十来个洞窟。但即使这样,我看后仍恋恋不舍,不忍离开。原因是;敦煌石窟里的艺术品太伟大了,太博大精深了,真正是无与伦比!感人太深了。
敦煌莫高窟这些艺术品,距今少者上千年,多者两千多年。从这些失传千百年,乃至一二千年的敦煌艺术品,我们看到了它们奇异的光芒。这些敦煌彩绘和彩尊的艺术品,无一不是构思精巧、气势恢宏,而又严谨精密的艺术品。
我们今天不远万里来参观它,学习它,就是要师法它,礼拜它,就是要把这种隋唐以来的精湛技艺,绘画精神,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时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纷纷去意大利、古罗马游学、求学,接受那里的艺术熏陶,几乎成了他们的必修课,成了他们心中的艺术中心、艺术圣地。今天我国的敦煌石窟就是中国艺术家的圣地、中心、宝库。我们要好好地接受熏陶,並好好继承,把它发扬光大!
晚上我们住敦煌镇党河东侧的“金果乐酒店”。就作者所知,先后来甘肃敦煌莫高石窟临摹壁画或参观游览的名人画家有:1938年李丁垅;1941年张大千带领弟子来敦煌石窟临摹,前后两年;同一时期来临摹的还有画家王子云、关山月,赵望云等。此时,敦煌石窟已成画家心中的圣地。还有不少学者亦来此地考察、参观。如:向达、阎文儒还有敦煌石窟常书鸿院长和画家段文杰长年在此敦煌石窟坚持工作。